驾幸射殿射弓
驾幸射殿射弓
“幸金明池观水嬉”之后“习射琼林苑”或“宴射琼林苑”,是北宋时期的常规流程。
早在先秦时期,“射”就是贵族的基本素养,被列为“六艺”之一,不仅是一种军事素养,也是一种礼仪。周代的射礼分为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天子“以射选诸侯,以射饰礼乐,以射观容志”(《唐会要》),“射礼”作为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子以射礼威慑诸侯、维护统治,儒家以射礼立德正己,塑造君子人格。
秦汉以后,随着中央集权的确立,治国之道发生变化,射礼渐趋衰落。秦朝和西汉都未举行大射礼,东汉明帝永平二年(59)初行大射礼,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多有举行射礼的记载,更偏重于军事演习功能,也就是《颜氏家训》所谓“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先王所以观德择贤”。有唐一代,明确将“大射礼”列为“军礼”之一,共举行十七次,始于高祖,终于玄宗。射礼由嘉礼变成军礼,可以说是时代变化的结果。按照《周礼》的界定,两种礼仪的作用截然不同,“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前者注重武力惩戒与征伐,后者注重与各方的交流。周代实行分封制,礼乐是维护这一制度的基础。秦灭六国、行郡县制以后,“礼”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渐趋衰落。即使是在唐代前期,射礼也长期处于虚设状态,直到景云三年(712)玄宗登基后,才举行了唐代历史上规模空前绝后的一次大射礼,射礼重新回到国家政治生活中。但是由于礼仪程序过于繁复,而且大臣多不善射,因而在具体实施中,礼官往往简化射礼程序,增加宴会内容,发展出“燕游小射”的形式,原本严谨的军事仪式变得充满了娱乐性。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颁布的《大唐开元礼·军礼》中,有“皇帝射于射宫”和“皇帝观射于射宫”两种,前者是皇帝随乐连射四箭,然后侍射者随乐连射四箭;后者是王公等在殿上随乐射四箭,四品以下于殿下射四箭。两种都是射中者受赏,不中者罚酒。在“皇帝射于射宫”条,附“燕游小射之礼”,参与者“常服,不陈乐悬,不行会礼”。
北宋是射礼频繁举行的高峰期,不过主要采用《开元礼》中顺带提及的“燕游小射之礼”,宋人称为“宴射”。特别是在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宴射极为频繁,太宗时期,确立了幸金明池观水戏之后幸琼林苑宴射的流程,真宗朝则在宴射中增添了文学气息,皇帝作诗赏赐近臣、大臣应制奉和,是这一时期的常规形式。
- 江城子,拟蒲江罗窗晓色透花明靘瑶笙按瑶筝试讯东风能有几分春二[图]
- 仲孙羯会晋荀盈、齐高止、宋华定、卫世叔齐、郑公孙段、曹人、莒[图]
- 地位名声我都视之为庄周梦中的蝴蝶一般虚幻不实决不会用世俗的眼[图]
- 马援巧借地形平诸羌东汉初年塞外羌人经常侵入内地汉光武帝刘秀派[图]
- 他以家贫乞食也“以家贫乞禄”桓温起初只欣赏他的才华学问但觉得[图]
- “(qí)拍”三句是说莺莺诗中的约会遇到了种种困难王伯良曰“[图]
- 孺子长辈对年轻晚辈的亲昵称呼指周成王继自今杨筠如《尚书覈诂》[图]
-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须菩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最善解空理者有“解[图]
- 子贡问怎样的人才配称君子夫子说“率先垂范自己能够做到并做得很[图]
- 那是一个什么人?住在大河水岸边既无才能又无勇只是祸乱总根源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