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泰安KTV招聘网 > 泰安热点资讯 > 泰安励志/美文 >  炮响一声天地震

炮响一声天地震

2022-11-06 11:19:54 发布 浏览 615 次

炮响一声天地震,

象若心头为人揪。

王华供职京师时,携11岁的王阳明同往。年少轻狂的阳明又迷上行兵打仗,一心想着驰骋江山,建功立业,经常遭到王华的严厉斥责。弘治三年(1490),竹轩公去世,王华回乡守孝,又命从弟王冕、王阶及妹婿一起为王阳明讲析经义,规劝阳明好好准备科举,将来出仕从政,才可能实现为万世开太平的抱负。王华的多番教诲,逐步磨平儿子身上的狂妄与叛逆。

在后来险象环生的宦海生涯中,每到关键时刻,王阳明也总离不开父亲睿智的激励与启导。当他得罪刘瑾遭贬贵州龙场时,曾犹豫是否赴任,正是父亲劝他坚定信念走上这条荒远的放逐之路,才有了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当他起兵与叛乱的宁王朱宸濠斗争时,实力悬殊,形势危急,有人劝在绍兴养老的王华离城避难,王华却笃定地说:“吾儿能弃家杀贼,吾乃独先去以为民望乎?祖宗德泽在天下,必不使残贼覆乱宗国,行见其败也。”他坚信胜利站在正义的一边,愿与儿子同生死,共进退,强大的精神后盾促成了王阳明一生最大的功业。平乱成功后,王阳明被赐封新建伯,族中乡里,人人庆贺。这个时候,王华又告诫儿子:“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虽以为荣,复以为惧也。夫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吾老矣,得父子相保于牗下,孰与犯盈满之戒,覆成功而毁令名者邪?”就是劝王阳明,当人人都来恭贺你的时候不能沾沾自喜,要懂得祸福相依、知止戒骄之道。王华弥留之际,朝廷封赠祖先的诰命刚好到了家门口,他还强打起精神告诫子弟:“虽仓遽,乌可以废礼?”敦促阳明赶紧依照礼仪去迎接使臣,自己苦撑到仪礼结束,才瞑目而逝。

作为家中长子,王阳明有三个弟弟,名为守俭、守文、守章;还有同祖兄弟五人:伯父之子名守义、守智;叔父之子名守礼、守信、守恭。从这些名字可看出王氏家族期望以儒学名世。王阳明就是在这一儒士门风中成长的,原生家庭的亲情体验使他后来对“孝”更有一番深刻的领会。他曾经痴迷于禅、仙之道,在家乡附近的阳明洞中“行导引术”,“已而静久,思离世远去,惟祖母岑与龙山公在念。久之,又忽悟曰:‘此念生于孩提。此念可去,是断灭种性矣。’”正是对祖母、父亲的一念孝思,促使他弃禅归儒的思想转变,终身以儒家立场自居。

忠烈气节、豪逸洒落、事亲尽孝、处世至诚,是余姚王氏几代先人遗传下来的精神基因,也就是他所说的“积德累仁”。王阳明的家教观、实践与成效

继踵父辈的荣光,王家在王阳明手里又再创造了一个无法逾越的高峰,尤其是于正德十六年(1521)他五十岁这一年,获封“新建伯”,可谓空前辉煌。但面对封爵赐禄,府邸田产,王阳明却有难言之隐。他长期在外任职,戎马倥偬,多年来膝下无子,自身体弱多病,家族中更有不少品行顽劣的成员,如何维系偌大的门第家声?自始至终是他所忧思的现实问题。

阳明深信:“古人所有教其子者,不外于身心性情之德、人伦日用之常。”(《杨琠庭训录序》)故此,他能做到的就是言传身教,居家躬行慈孝,外任则通过书信反复督导、训诫子弟以追求圣贤之学为首务,勤勉读书,磨砺人格,在日用伦常中去“致良知”。他颇倚重族叔克彰太叔,多番致信嘱咐他严管家众,晚年离开家乡南征广西时,更把家事托付给学生魏廷豹。关于子嗣问题,则在他44岁时将堂弟王守信的第五个儿子王正宪过继到自己名下,由王畿、钱德洪这两位忠心耿耿的高足来担任家庭教师。嘉靖五年(1526),归乡调养五年多的阳明终于喜得贵子,取名正聪(后改名正亿),那一年他已经55岁了。

在给亲族子弟的书信里,王阳明有诚挚的关切、严肃的教诲,也有深重的忧虑,还常常带着自责,都凝聚着他家庭教育的一番思考,基本都是围绕“良知”来指导家人加强道德修养,视家人为同道,热切地盼望他们能继承家学,以家庭为基点,加入到“良知”的信仰共同体中。可以说,他的家教观是他“致良知”学说在家庭伦理教育上的运用。他在家书中告诫儿子:

“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仁,人心也;良知之诚爱恻怛处,便是仁,无诚爱恻怛之心,亦无良知可致矣。汝于此处,宜加猛省。”(《寄正宪男手墨》)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