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泰安KTV招聘网 > 泰安热点资讯 > 泰安励志/美文 >  中日谈判开始后,日方先声夺人,步步紧逼光绪皇帝则反对割让台湾

中日谈判开始后,日方先声夺人,步步紧逼光绪皇帝则反对割让台湾

2022-09-17 15:21:24 发布 浏览 736 次

中日谈判开始后,日方先声夺人,步步紧逼。光绪皇帝则反对割让台湾,鼓励大家发奋图强。尽管光绪爱国心切,但一个傀儡皇帝怎能扭转大局?同年三月,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其中包括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面对此卖国条约,后党官僚孙毓汶竟大摇大摆地直上宫殿,大言不惭地要求光绪皇帝签字。光绪皇帝心如刀绞,暗下决心,再不当傀儡皇帝了,再也不做亡国之君了。

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八日,都察院门前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成群的北京居民涌向这里。原来,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一千多人,联名写了一封万言书,要求都察院转呈皇帝。

在这封万言书里,举人们强烈地要求惩办卖国贼和临阵脱逃的将领,表示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并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政治主张。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

其中,有一个人正站在门前的石台上,慷慨陈词,痛切地指出国家面临的危局,深入浅出地讲述变法图存的必要性。这个人便是这次运动的领导者,年仅三十六岁的康有为。

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青少年时期,康有为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教育。他的祖父康赞修讲程、朱之学,是他最早的教师。康有为从十九岁起到广州有名的理学大师朱次琦那里学了三年。受朱次琦的影响,康有为鄙弃了汉学家在故书堆里进行烦琐考据的风气,开始独立地思考问题。

二十二岁时,康有为离开朱次琦,一个人来到风景秀丽的西樵山白云洞。在这里,康有为雄心勃勃,一面领略秀丽景色,一面潜心研习学问。

一日,翰林院编修张鼎华来游西樵山,路遇出来游玩的康有为,两人顺路游山,边走边谈。张鼎华讲述了当时京城内外的奇情异事,康有为感到茅塞顿开,相见恨晚,也乘机请教了不少问题。

受张鼎华的影响,康有为读了不少经世致用之书,有感于外患不已、国事衰退和朝政的腐败,产生了“经营天下”的抱负。

光绪五年,康有为第一次来到香港,他深被香港建筑的华丽,道路的整洁,制度的严密所慑服。三年后,他入京投考,再次经过香港,并到达上海。此时他的眼界更加开阔,亲眼看到了资本主义文明远胜封建制度,从此康有为大购西书,努力钻研,从声光化电到史志游记,无不涉猎,逐渐形成了一套变法思想。

光绪十四年,康有为决定利用去北京参加乡试的机会,写一封上皇帝书,痛陈列强对中国环窥伺机的险境,要求皇帝引咎罪己,励精图治。一个布衣秀才竟敢横议朝政,而且言辞又这样激烈,自然不会有人理会,所以不但这封上书没有送到皇帝手中,康有为还被人斥为“狂生”。

上书无路,参政无门,无奈之下,康有为在广州设立了“万木草堂”,一面研讨维新理学,一面课业授徒,培养变法维新的人才。他的主张吸引了不少忧国忧民的热血青年,晚清思想界的泰斗梁启超就是在这时向他拜师求学的。从此,师徒二人依依相随,成为风云一时的人物。

在万木草堂里,康有为写了两部重要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他把被封建顽固派视为通灵宝玉的传统儒学一律斥之为“伪经”,又编造了一套孔子托古改制的理论,把自己的变法思想和孔子学说联系起来。

康有为打出孔子托古改制的旗号,是想利用孔子这个招牌,来为变法维新制造理论依据和历史依据。这两部书,一破一立,奠定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又到北京参加会试。这时传来了清政府要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这个丧权辱国的噩耗深深地震动了他。激于爱国义愤,他联合了一千三百余名应试的举人,一起请愿,并由他起草了一万八千言的上皇帝书,递到都察院。

举人们的上书又一次被顽固势力拒绝,并没有送到光绪皇帝手里。但这次行动却冲破了历来对于群众集会、士人干政的禁令,对一潭死水般的封建专制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上书的内容被广泛传播,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康有为和梁启超通过这次上书活动,逐步团结了一批爱国的进步的知识分子,形成了资产阶级第一个政治派别——维新派。他们发动了一场以“救亡图存”为目的、以政治改革为内容的维新变法运动。历史的种种机遇,使维新派与帝党集团结合起来,并紧紧依靠帝党集团,共同推动了这场变法运动。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