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泰安KTV招聘网 > 泰安热点资讯 > 泰安励志/美文 >  两宋时期朝廷推行崇文抑武的既定国策而号为名将的大多是行伍出身

两宋时期朝廷推行崇文抑武的既定国策而号为名将的大多是行伍出身

2022-07-09 15:40:29 发布 浏览 228 次

两宋时期朝廷推行崇文抑武的既定国策,而号为名将的大多是行伍出身。北宋中期最著名的将领狄青,就是行伍出身的大将。年轻时以“善骑射”应募当兵,因为脸上有青色的被刺的军号,故称为“狄青”。他在北宋与西夏的战争中以战功崭露头角,四年作战大小仗,每次作战奋勇向前,八次负伤,升为指挥,因为得到主持西北战区的文官上司韩琦、范仲淹的赏识,才得以升迁为朝廷重臣。宋仁宗曾建议他将脸上当兵时的刺青除去,狄青回答说:“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因此臣愿留这块刺青,以劝军中。”南宋初期“三大将”:韩世忠、岳飞、张俊都是行伍出身。韩世忠,“早年鸷勇绝人”,能够驯服烈马,但“嗜酒尚气,不可绳检”。岁应募投军,以能够“挽强驰射”而出名。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屡有战功,但只升到“勇副尉”。北宋末年,随军转战南北,靠战功升为将领。南宋初期镇守长江下游地区,成为大将。岳飞,“少负气节”,“家贫力学”,少年时就能拉斤弓、石弩,而且能左右射。年应募投军,以战功升为小军官。南宋建立后,他上书请求立即开始北伐,以“越职”而被罢官。这也就埋下了日后不得信任的伏笔。在以后平定江淮地区的战争中再立战功,得以成为方面军大将,长期镇守长江中游地区。张俊,少年时“好骑射,负才气”,在乡间为盗,岁时投军为弓箭手。在北宋末年与西夏的战争中以战功升为将领。因为劝赵构自立为皇帝(即南宋高宗)而得到信任,南宋朝廷初建,张俊就被任命为御营前军统制,地位在武将中为第一。后来极力支持秦桧与金朝议和,设计收其他两大将的兵权,并参与陷害反对议和的岳飞,不料自己的兵权也被撤消,被迫退休。

明清时期行伍出身的军官仍然占了绝大多数。明初的开国功臣常遇春,少年时就混在一伙强盗里,后来转投朱元璋部下当兵。在朱元璋渡江攻取集庆(今南京)为根据地的战役中,他带头冲锋陷阵,立下大功,由此得到朱元璋赏识,不久就被任命为“统军大元帅”。在建立明朝统治的混战中战功卓著,成为全军副统帅,地位仅次于朱元璋的老战友徐达,封为开平王。他的小舅子蓝玉,也从士兵升到大将。明成祖朱棣时期的一些名将也大多行伍出身。比如号为功臣第一的邱福就是行伍出身,以资格升到千户后,即跟随朱棣起兵,在“靖难之役”中立下战功,被任命为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淇国公,但是后来在出征本雅失里时,在胪朐河战役中兵败被杀。另一个功臣薛禄,朱棣起兵时他还只是士兵,连名字也没有,因排行第六,被军中呼为“薛六”,后来因战功升为大将,才以音定名。他在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号为宿将,粗通文墨而已。为满清入关当先锋的一些明朝叛将孔有德、耿仲明等,原来都是行伍出身的低级军官,因为明辽东主将毛文龙被冤杀,发动兵变,被明官军攻击后归降满清,反倒成了满清的开国功臣,后来得以封王。清朝平定三藩时绿营兵已起到主要作用,而绿营的一些名将也是行伍出身的。比如赵良栋,是在清兵入关后的第二年才应募当兵的,到三藩之乱时已升为总兵。他以自己训练的精兵平定了宁夏的叛军,又从四川转战到云南,首先攻入昆明城,被提升为云贵总督、挂兵部尚书衔,这已是武官的最高台阶了。但后来因与其他将领争功,被迫退休。据张仲礼《中国绅士》一书的统计,直到世纪末,清朝军队中仍有%的军官是行伍出身。

世职出身

俗称“将门虎子”,这在中国古代倒也确实曾经成为一项制度,很多朝代都是明确规定军官子孙可以世袭军职。即使没有明文规定,武将的子弟往往也总是被朝廷任命为武将。

先秦时贵族爵位世袭,内文外武,世卿世禄。虽然秦汉时代已建立起职业官僚制度,但是爵位制度也同时存在,继承爵位者往往也就会被皇帝委派一定的官职。尤其是有爵位的武将,其子孙袭爵后往往就会获得武官的职位。比如西汉周勃封为绛侯,他的儿子周亚夫在袭爵后先是被任命为河内郡太守,但当匈奴入侵后,立即就拜为将军,在细柳驻军布防。他得到文帝的欣赏,在匈奴退去后,被任命为中尉,警戒长安地区。文帝死前告诫太子,说:“如果发生危急情况,周亚夫是真可以带兵的将军。”太子即位后(汉景帝)立即任命周亚夫为车骑将军。三年后发生诸侯吴王、楚王叛乱,周亚夫被提拔为太尉,全面指挥平叛,以守待攻,只用了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

历史上一些名将之子习惯上也总是被任命为军官。如西汉飞将军李广有两个儿子早死,第三个儿子李敢被任命为校尉,跟随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击匈奴左贤王,在战斗中夺得左贤王旗鼓,又斩首多,赐爵关内侯。被任命为郎中令后,因为怨恨大将军卫青害死自己的父亲,有一次打伤了卫青,卫青没有立即报复,而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在一次宫廷围猎时,射冷箭杀死李敢。汉武帝包庇霍去病,宣布李敢是“鹿触杀之”。李广的长子长孙就是李陵,也因“善骑射”,被汉武帝认为大有李广遗风,特命他带名骑兵深入大漠侦察地形,胜利归来后被任命为骑都尉,指挥勇士,在酒泉、张掖一带布防。以后李陵就以这步兵转战大漠,被匈奴大军围歼。唐朝开国功臣程知节的三个儿子有两个都被授予军职,他的小儿子程处弼任左金吾大将军,程处弼的儿子程伯献,后来也官至右金吾大将军。另一位开国功臣段志玄,唐太宗在他临死前表示要授他儿子五品官,而段志玄请求给他弟弟段志感授官,唐太宗于是授段志感左卫郎将。他的儿子段瓒,袭爵褒国公,官至左屯卫大将军。唐玄宗时的名将高仙芝,是高丽人,他父亲高舍鸡从军后,屡建战功,曾任四镇十将、诸卫将军。高仙芝“美姿容,善骑射,勇决骁果”,少年时随父亲至安西,以父亲的功劳起家就是游击将军,到岁拜将军,和他父亲同班秩。

少数民族皇朝统治时期,部族军队的军官都是世袭的,而且一般都带有较多的贵族政治色彩,有爵位者就有职权,继承爵位往往也就继承了官职。比如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将原来女真族游猎作战的猛安、谋克固定为军职,有战功者往往也授世袭猛安、谋克。金世宗统治时期,朝廷已相当汉化,有部门提出各地猛安、谋克依仗世袭身份,常常侵扰平民,建议改为和一般文武官员性质相同的“流官”,每个月转官。朝廷讨论时,宗宪(宗翰,即兀术之弟)认为:“昔太祖皇帝抚定天下,誓封功臣世袭猛安、谋克,现在若改为迁调,就违背太祖的誓约。不如对猛安、谋克进行考核,有不称职的,选择其弟侄中贤者代之。”被金世宗接受。这项制度一直维持到金朝灭亡,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也将百户、千户、万户之类的军职作为世袭职位。

在汉族皇朝中,明确规定军职世袭的只有明朝。朱元璋或许是为了与世兵制配套,规定军官都授予世职,军官死亡或年满岁,由嫡长子承袭职位,如果自己没有儿子的,允许兄弟继承。在承袭职位前要经过骑射测试,第一次没有及格的,只能算是代理职务,领取一半的俸禄。第二年再试,仍然没有及格的,就要充军。但是后来制度废弛,一有战事就有大批冒功被授予军职,而世袭者中冒名顶替的也不计其数,导致军官数量猛增。到明朝建国后年左右的时候,军职增长了四倍,再到年后的嘉靖年间,又增长好几倍。当时有个叫霍韬的官员建议,严格实施制度,即使有战功的也要区分大小,“或许世袭,或许终身,或许继,或不许继,各具册籍,昭示明白,以为激劝”。当时一次性的大检查,淘汰了几千名军官,但是不久就恢复了老样子。不过明代确实也有不少名将是世职出身的,比如以抗倭出名的名将戚继光就是世职出身,他家世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父亲死后,他承袭职位,因为才能卓著,又被提拔为代理都指挥佥事,主持山东防备倭寇的防务。后来改派挂浙江都指挥司官衔,而实际职务为参将,几经反复,主持台州、金华、严州防务。他在实战中痛感原来的卫所军队已失去战斗力,因此重新招募士兵,在义乌组编新军,严格训练,屡战屡胜,号为“戚家军”。

清朝入关后,吸取明朝教训,严格控制世袭军职,即使是八旗军职也只有在临阵战死的情况下才可以由其子孙承袭,如果子孙尚未成年,可以先发放一半的俸禄。而绿营兵军官战死,子孙仅得“难荫”(有一子可入国子监为监生)而已。年乾隆皇帝发布诏书称:“旗员及绿营人员,效命疆场,同一抒忠死事,何忍稍存歧视。”规定以后绿营军官战死的,也一律授予子孙世职。和明朝不一样的是,清朝世职是一个做官的出身,承袭世职只是挂一个官衔,实职仍然要从基层小军官做起。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