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可从宋初帝王的热心保存文献说起。
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军阀混战,中央政权在不断遭到削弱之后,终告覆灭。宋太祖赵匡胤建国之后,接受前代教训,采取偃武修文的国策,其后几代帝王都很热心文化事业,并做出了成绩。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曰:“太宗诏诸儒编故事一千卷,曰《太平总类》;文章一千卷,曰《文苑英华》;小说五百卷,曰《太平广记》;医方一千卷,曰《神医普救》。《总类》成,帝日览三卷,一年而读周,赐名曰《太平御览》。又诏翰林承旨苏公易简、道士韩德纯、僧赞宁集三教圣贤事迹,各五十卷,成书,命赞宁为首坐,其书不传。真宗诏诸儒编君臣事迹一千卷,曰《册府元龟》;不欲以后妃妇人等事厕其间,别纂《彤管懿范》七十卷,又命陈文僖公裒历代帝王文章为《宸章集》二十五卷,复集妇人文章为十五卷,亦世不传。”于此可见当时修书的规模之大和编纂的收获之丰。
这些书中,尤以后世称为宋初四大书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的价值为大。《太平御览》为类书,《太平广记》为小说总集,《文苑英华》为文学总集,《册府元龟》为分类政治通史。这四种书,都是各个门类的集成之作,至今仍为探讨这些门类的问题时从中发掘材料的渊薮。
对研究唐诗来说,《文苑英华》的价值尤高。太宗于太平兴国七年(982)敕李昉、扈蒙、徐铉、宋白等人修纂此书,又命苏易简、王祜等人参修,雍熙四年(987)编成。这书为接续梁昭明太子萧统《文选》而作,文体分三十八类,也与《文选》全同。诗是其中主要的一种文体,也是容量最大的一种文体。
《文选》所收,上起先秦,下讫梁初。《文苑英华》即上起梁代,下讫于唐。唐代之前作品录入的很少,所以《文苑英华》中的作品,什九以上为唐人之作,以唐诗而言,即有一万余首之多。南宋宁宗嘉泰年间,周必大致仕家居,始行刊刻。其时此书历经传写,已多误脱,必大乃命门客彭叔夏等援用唐代的许多文献详加校雠。叔夏后撰《文苑英华辨证》十卷,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异文,且发凡起例,将考订成果分为二十一例,逐项论述,成了校雠学上的一部名著。
《文苑英华》
周必大在《文苑英华序》中述及唐人文集流传的情况时说:“是时印本绝少,虽韩、柳、元、白之文尚未甚传,其他如陈子昂、张说、张九龄、李翱等诸名士文集,世尤罕见。修书官于宗元、居易、权德舆、李商隐、顾云、罗隐辈或全卷收入。”可见其中收容之富。后人也就利用此书广泛地进行纂辑,即以《四库全书》中所保存的七十六家唐人文集而言,其中李邕、李华、萧颖士、李商隐等人的集子,都是这样辑出来的。
君主热衷于保存前代文献,臣下自然会热烈响应,例如太宗时参与三大书编纂的宋白,就曾利用有利条件进行搜集和整理,《宋史·宋白传》曰:“唐贤编集遗落者多,白缵缀之。”